卷一 道体(凡五十一条)
《近思录》 作者:朱熹、吕祖谦
濂溪先生曰: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;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
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;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,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
土;五气顺布,四时行焉。五行,一阴阳也;阴阳,一太极也;太极,本无极也。
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
女”,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。万物生生,而变化无穷焉;惟人也,得其秀而最灵。
形既生矣,神发知矣,五性感动而善恶分、万事出矣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,
(圣人之道,仁义中正而已矣。)而主静,(无欲,故静。)立人极焉。故圣人
与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时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
之凶。故曰:“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
义。”又曰: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”大哉《易》也,斯其至矣!
诚,无为;几,善恶。德:爱曰仁,宜曰义,理曰礼,通曰智,守曰信。性
焉、安焉之谓圣,复焉、执焉之谓贤,发微不可见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。
伊川先生曰: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中也者,言寂然不动者也,故曰天
下之大本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和也者,言感而遂通者也,故曰天下之达道。
心一也,有指体而言者,(寂然不动是也。)有指用而言者,(感而遂通天
下之故是也。)惟观其所见何如耳。
乾,天也。天者,乾之形体;乾者,天之性情。乾,健也,健而无息之谓乾。
夫天,专言之,则道也,天且弗违是也;分而言之,则以形体谓之天,以主宰谓
之帝,以功用谓之鬼,以妙用谓之神,以性情谓之乾。
四德之元,犹五常之仁。偏言则一事,专言则包四者。
天所赋为命,物所受为性。
鬼神者,造化之迹也。
《剥》之为卦,诸阳消剥已尽,独有上九一爻尚存,如硕大之果不见食,将
有复生之理。上九亦变,则纯阴矣,然阳无可尽之理,变于上则生于下,无间可
容息也。圣人发明此理,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。或曰:“剥尽则为纯坤,
岂复有阳乎?”曰:“以卦配月,则坤当十月。以气消息言,则阳剥为坤,阳来
为复,阳未尝尽也。剥尽于上,则复生于下矣。故十月谓之阳月,恐疑其无阳也。
阴亦然,圣人不言耳。”
一阳复于下,乃天地生物之心也。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,盖不知动之端
乃天地之心也。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仁者,天下之公,善之本也。
有感必有应。凡有动皆为感,感则必有应,所应复为感,所感复有应,所以
不已也。感通之理,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。
天下之理,终而复始,所以恒而不穷。恒非一定之谓也,一定则不能恒矣。
惟随时变易,乃常道也。天地常久之道,天下常久之理,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“人性本善,有不可革者。何也?”曰:“语其性,则皆善也;语其才,则
有下愚之不移。所谓下愚,有二焉:自暴也,自弃也。人苟以善自治,则无不可
移者,虽昏愚之至,皆可渐磨面进。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,自弃者绝之以不为,
虽圣人与居,不能化而入也,仲尼之所谓下愚也。然天下自弃自暴者,非必皆昏
愚也,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,商辛是也。圣人以其自绝于善,谓之下愚,然
考其归,则诚愚也。”“既曰下愚,其能革面,何也?”曰:“心虽绝于善道,
其畏威而寡罪,则与人同也。惟其有与人同,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。”
在物为理,处物为义。
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,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仁者,天下之正理,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。
明道先生曰:天地生物,各无不足之理。常思天下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,
有多少不尽分处!
“忠信所以进德”,“终日乾乾”;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。盖上天之载,
无声无臭,其体则谓之易,其理则谓之道,其用则谓之神,其命于人则谓之性。
率性则谓之道,修道则谓之教。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,可谓尽矣。故说
神“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”,大小大事而只曰“诚之不可掩如此夫”。彻上彻
下,不过如此。形而上为道,形而下为器,须著如此说。器亦道,道亦器,但得
道在,不系今与后,己与人。
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,此言最善名状。仁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
也。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自不与己相干。如手足不仁,气已不贯,
皆不属己。故博施济众,乃圣之功用。仁至难言,故止曰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
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。
“生之谓性”,性即气,气即性,生之谓也。人生气禀,理有善恶,然不是
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。有自幼而善,有自幼而恶,(后稷之克歧克嶷,子
越椒始生,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。)是气禀有然也。善固性也,然恶亦不可不
谓之性也。盖“生之谓性”、“人生而静”以上不容说,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。
凡人说性,只是说“继之者善也”,孟子言性善是也。夫所谓“继之者善也”者,
犹水流而就下也。皆水也,有流而至海,终无所污,此何烦人力之为也?有流而
未远,固已渐浊;有出而甚远,方有所浊。有浊之多者,有浊之少者。清浊虽不
同,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。如此,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。故用力敏勇则疾
清,用力缓怠则迟清。及其清也,则却只是元初水也,不是将清来换却浊,亦不
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。水之清,则性善之谓也。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
对,各自出来。此理,天命也。顺而循之,则道也。循此而修之,各得其分,则
教也。自天命以至于教,我无加损焉,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。
观天地生物气象。(周茂叔看。)
万物之生意最可观,此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
满腔子是恻隐之心。
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,皆自然而然,非有安排也。每中夜以思,不知
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
中者,天下之大本,天地之间,亭亭当当、直上直下之正理。出则不是,惟
敬而无失最尽。
伊川先生曰:公则一,私则万殊。人心不同如面,只是私心。
凡物有本末,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。洒扫应对是其然,必有所以然。
杨子拔一毛不为,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,此皆是不得中。至如子莫执中,欲
执此二者之中,不知怎么执得。识得,则事事物物上,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,不
待人安排也,安排著则不中矣。
问:“时中如何?”曰:“中字最难识,须是默识心通。且试言:一厅则中
央为中;一家则厅中非中,而堂为中;言一国,则堂非中,而国之中为中。推此
类可见矣。如三过其门不入,在禹、稷之世为中,若居陋巷,则非中也。居陋巷,
在颜子之时为中,若三过其门不入,则非中也。”
无妄之谓诚,不欺其次矣。(李邦直云:“不欺之谓诚。”便以不欺为诚。
徐仲车云:“不息之谓诚。”《中庸》言“至诚无息”,非以无息解诚也。或以
问先生,先生曰云云。)
冲漠无朕,万象森然已具,未应不是先,已应不是后。如百尺之木,自根本
至枝叶,皆是一贯,不可道上面一段事,无形无兆,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
辙。既是途辙,却只是一个途辙。
近取诸身,百理皆具。屈伸往来之义,只于鼻息之间见之。屈伸往来只是理,
不必将既屈之气,复为方伸之气。生生之理,自然不息。如《复卦》言“七日来
复”,其间元不断续。阳已复生,物极必返,其理须如此。有生便有死,有始便
有终。
明道先生曰: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,更有甚事?
问仁,伊川先生曰:“此在诸公自思之,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,体认出
来。孟子曰:‘恻隐之心,仁也。’后人遂以爱为仁。爱自是情,仁自是性,岂
可专以爱为仁?孟子言:‘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’既曰仁之端,则不可便谓之
仁。退之言‘博爱之谓仁’,非也。仁者固博爱,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。”
问:“仁与心何异?”曰:“心譬如谷种,生之性便是仁,阳气发处乃情也。”
义训宜,礼训别,智训知,仁当何训?说者谓训觉、训人,皆非也。当合孔、
孟言仁处,大概研穷之,二三岁得之,未晚也。
性即理也。天下之理,原其所自,未有不善。喜怒哀乐未发,何尝不善?发
而中节,则无往而不善。发不中节,然后为不善。故凡言善恶,皆先善而后恶;
言吉凶,皆先吉而后凶;言是非,皆先是而后非。(《易传》曰:“成而后有败,
败非先成者也。得而后有失,非得何以有失也?”)
问:“心有善恶否?”曰:“在天为命,在义为理,在人为性,主于身为心,
其实一也。心本善,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。若既发,则可谓之情,不可谓之心。
譬如水,只可谓之水;至如流而为派,或行于东,或行于西,却谓之流也。”
性出于天,才出于气。气清则才清,气浊则才浊。才则有善有不善,性则无
不善。
性者自然完具,信只是有此者也。故四端不言信。
心,生道也。有是心,斯具是形以生。恻隐之心,人之生道也。
横渠先生曰:气坱然太虚,升降飞扬,未尝止息。此虚实动静之机、阴阳
刚柔之始。浮而上者阳之清,降而下者阴之浊。其感遇聚结,为风雨,为霜雪,
万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结。糟粕煨烬,无非教也。
游气纷扰,合而成质者,生人物之万殊。其阴阳两端,循环不已者,立天地
之大义。
天体物不遗,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。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”,无一物而非
仁也。“昊天曰明,及尔出王。昊天曰旦,及尔游衍”,无一物之不体也。
鬼神者,二气之良能也。
物之初生,气日至而滋息;物生既盈,气日反而游散。至之谓神,以其伸也;
反之谓鬼,以其归也。
性者,万物之一源,非有我之得私也。惟大人为能尽其道。是故立必俱立,
知必周知,爱必兼爱,成不独成。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,则亦未如之何矣。
一故神。譬之人身,四体皆一物,故触之而无不觉,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。
此所谓“感而遂通”,“不行而至,不疾而速”也。
心,统性情者也。
凡物莫不有是性。由通、蔽、开、塞,所以有人物之别;由蔽有厚薄,故有
知愚之别。塞者牢不可开;厚者可以开,而开之也难,薄者开之也易,开则达于
天道,与圣人一。
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;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,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
土;五气顺布,四时行焉。五行,一阴阳也;阴阳,一太极也;太极,本无极也。
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
女”,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。万物生生,而变化无穷焉;惟人也,得其秀而最灵。
形既生矣,神发知矣,五性感动而善恶分、万事出矣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,
(圣人之道,仁义中正而已矣。)而主静,(无欲,故静。)立人极焉。故圣人
与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时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
之凶。故曰:“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
义。”又曰: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”大哉《易》也,斯其至矣!
诚,无为;几,善恶。德:爱曰仁,宜曰义,理曰礼,通曰智,守曰信。性
焉、安焉之谓圣,复焉、执焉之谓贤,发微不可见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。
伊川先生曰: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中也者,言寂然不动者也,故曰天
下之大本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和也者,言感而遂通者也,故曰天下之达道。
心一也,有指体而言者,(寂然不动是也。)有指用而言者,(感而遂通天
下之故是也。)惟观其所见何如耳。
乾,天也。天者,乾之形体;乾者,天之性情。乾,健也,健而无息之谓乾。
夫天,专言之,则道也,天且弗违是也;分而言之,则以形体谓之天,以主宰谓
之帝,以功用谓之鬼,以妙用谓之神,以性情谓之乾。
四德之元,犹五常之仁。偏言则一事,专言则包四者。
天所赋为命,物所受为性。
鬼神者,造化之迹也。
《剥》之为卦,诸阳消剥已尽,独有上九一爻尚存,如硕大之果不见食,将
有复生之理。上九亦变,则纯阴矣,然阳无可尽之理,变于上则生于下,无间可
容息也。圣人发明此理,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。或曰:“剥尽则为纯坤,
岂复有阳乎?”曰:“以卦配月,则坤当十月。以气消息言,则阳剥为坤,阳来
为复,阳未尝尽也。剥尽于上,则复生于下矣。故十月谓之阳月,恐疑其无阳也。
阴亦然,圣人不言耳。”
一阳复于下,乃天地生物之心也。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,盖不知动之端
乃天地之心也。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仁者,天下之公,善之本也。
有感必有应。凡有动皆为感,感则必有应,所应复为感,所感复有应,所以
不已也。感通之理,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。
天下之理,终而复始,所以恒而不穷。恒非一定之谓也,一定则不能恒矣。
惟随时变易,乃常道也。天地常久之道,天下常久之理,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“人性本善,有不可革者。何也?”曰:“语其性,则皆善也;语其才,则
有下愚之不移。所谓下愚,有二焉:自暴也,自弃也。人苟以善自治,则无不可
移者,虽昏愚之至,皆可渐磨面进。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,自弃者绝之以不为,
虽圣人与居,不能化而入也,仲尼之所谓下愚也。然天下自弃自暴者,非必皆昏
愚也,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,商辛是也。圣人以其自绝于善,谓之下愚,然
考其归,则诚愚也。”“既曰下愚,其能革面,何也?”曰:“心虽绝于善道,
其畏威而寡罪,则与人同也。惟其有与人同,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。”
在物为理,处物为义。
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,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仁者,天下之正理,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。
明道先生曰:天地生物,各无不足之理。常思天下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,
有多少不尽分处!
“忠信所以进德”,“终日乾乾”;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。盖上天之载,
无声无臭,其体则谓之易,其理则谓之道,其用则谓之神,其命于人则谓之性。
率性则谓之道,修道则谓之教。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,可谓尽矣。故说
神“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”,大小大事而只曰“诚之不可掩如此夫”。彻上彻
下,不过如此。形而上为道,形而下为器,须著如此说。器亦道,道亦器,但得
道在,不系今与后,己与人。
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,此言最善名状。仁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
也。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自不与己相干。如手足不仁,气已不贯,
皆不属己。故博施济众,乃圣之功用。仁至难言,故止曰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
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。
“生之谓性”,性即气,气即性,生之谓也。人生气禀,理有善恶,然不是
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。有自幼而善,有自幼而恶,(后稷之克歧克嶷,子
越椒始生,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。)是气禀有然也。善固性也,然恶亦不可不
谓之性也。盖“生之谓性”、“人生而静”以上不容说,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。
凡人说性,只是说“继之者善也”,孟子言性善是也。夫所谓“继之者善也”者,
犹水流而就下也。皆水也,有流而至海,终无所污,此何烦人力之为也?有流而
未远,固已渐浊;有出而甚远,方有所浊。有浊之多者,有浊之少者。清浊虽不
同,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。如此,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。故用力敏勇则疾
清,用力缓怠则迟清。及其清也,则却只是元初水也,不是将清来换却浊,亦不
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。水之清,则性善之谓也。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
对,各自出来。此理,天命也。顺而循之,则道也。循此而修之,各得其分,则
教也。自天命以至于教,我无加损焉,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。
观天地生物气象。(周茂叔看。)
万物之生意最可观,此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
满腔子是恻隐之心。
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,皆自然而然,非有安排也。每中夜以思,不知
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
中者,天下之大本,天地之间,亭亭当当、直上直下之正理。出则不是,惟
敬而无失最尽。
伊川先生曰:公则一,私则万殊。人心不同如面,只是私心。
凡物有本末,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。洒扫应对是其然,必有所以然。
杨子拔一毛不为,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,此皆是不得中。至如子莫执中,欲
执此二者之中,不知怎么执得。识得,则事事物物上,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,不
待人安排也,安排著则不中矣。
问:“时中如何?”曰:“中字最难识,须是默识心通。且试言:一厅则中
央为中;一家则厅中非中,而堂为中;言一国,则堂非中,而国之中为中。推此
类可见矣。如三过其门不入,在禹、稷之世为中,若居陋巷,则非中也。居陋巷,
在颜子之时为中,若三过其门不入,则非中也。”
无妄之谓诚,不欺其次矣。(李邦直云:“不欺之谓诚。”便以不欺为诚。
徐仲车云:“不息之谓诚。”《中庸》言“至诚无息”,非以无息解诚也。或以
问先生,先生曰云云。)
冲漠无朕,万象森然已具,未应不是先,已应不是后。如百尺之木,自根本
至枝叶,皆是一贯,不可道上面一段事,无形无兆,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
辙。既是途辙,却只是一个途辙。
近取诸身,百理皆具。屈伸往来之义,只于鼻息之间见之。屈伸往来只是理,
不必将既屈之气,复为方伸之气。生生之理,自然不息。如《复卦》言“七日来
复”,其间元不断续。阳已复生,物极必返,其理须如此。有生便有死,有始便
有终。
明道先生曰: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,更有甚事?
问仁,伊川先生曰:“此在诸公自思之,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,体认出
来。孟子曰:‘恻隐之心,仁也。’后人遂以爱为仁。爱自是情,仁自是性,岂
可专以爱为仁?孟子言:‘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’既曰仁之端,则不可便谓之
仁。退之言‘博爱之谓仁’,非也。仁者固博爱,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。”
问:“仁与心何异?”曰:“心譬如谷种,生之性便是仁,阳气发处乃情也。”
义训宜,礼训别,智训知,仁当何训?说者谓训觉、训人,皆非也。当合孔、
孟言仁处,大概研穷之,二三岁得之,未晚也。
性即理也。天下之理,原其所自,未有不善。喜怒哀乐未发,何尝不善?发
而中节,则无往而不善。发不中节,然后为不善。故凡言善恶,皆先善而后恶;
言吉凶,皆先吉而后凶;言是非,皆先是而后非。(《易传》曰:“成而后有败,
败非先成者也。得而后有失,非得何以有失也?”)
问:“心有善恶否?”曰:“在天为命,在义为理,在人为性,主于身为心,
其实一也。心本善,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。若既发,则可谓之情,不可谓之心。
譬如水,只可谓之水;至如流而为派,或行于东,或行于西,却谓之流也。”
性出于天,才出于气。气清则才清,气浊则才浊。才则有善有不善,性则无
不善。
性者自然完具,信只是有此者也。故四端不言信。
心,生道也。有是心,斯具是形以生。恻隐之心,人之生道也。
横渠先生曰:气坱然太虚,升降飞扬,未尝止息。此虚实动静之机、阴阳
刚柔之始。浮而上者阳之清,降而下者阴之浊。其感遇聚结,为风雨,为霜雪,
万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结。糟粕煨烬,无非教也。
游气纷扰,合而成质者,生人物之万殊。其阴阳两端,循环不已者,立天地
之大义。
天体物不遗,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。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”,无一物而非
仁也。“昊天曰明,及尔出王。昊天曰旦,及尔游衍”,无一物之不体也。
鬼神者,二气之良能也。
物之初生,气日至而滋息;物生既盈,气日反而游散。至之谓神,以其伸也;
反之谓鬼,以其归也。
性者,万物之一源,非有我之得私也。惟大人为能尽其道。是故立必俱立,
知必周知,爱必兼爱,成不独成。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,则亦未如之何矣。
一故神。譬之人身,四体皆一物,故触之而无不觉,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。
此所谓“感而遂通”,“不行而至,不疾而速”也。
心,统性情者也。
凡物莫不有是性。由通、蔽、开、塞,所以有人物之别;由蔽有厚薄,故有
知愚之别。塞者牢不可开;厚者可以开,而开之也难,薄者开之也易,开则达于
天道,与圣人一。
0
猜你喜欢:
- 《贞观政要》 贞观七年,授吴王恪齐州都督。太宗谓侍臣曰:“父子之情,岂不欲常相见耶!但家国事殊,须出作藩屏。且令其早有定分,绝觊觎之心,我百年后,
- 《百战奇略》【原文】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,必有舟楫①,须居上风、上流。上风者,顺风,用火以焚之;上流者,随势,使战舰以冲之,则战无不胜。法曰:“欲战者,无
- 《后汉书》 王充字仲任,会稽上虞人也,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。充少孤,乡里称孝。后到京师,受业太学,师事扶风班彪。好博览而不守章句。家贫无书,常游洛
- 《明史》 ◎太祖一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,讳元璋,字国瑞,姓朱氏。先世家沛,徙句容,再徙泗州。父世珍,始徙
- 《南史》 ○羊欣 羊玄保(子戎 兄子希)沈演之(子勃 兄孙顗 演之从子宪宪孙浚) 江夷(子湛 曾孙斅 玄孙蒨 禄 子紑 总
- 《百战奇略》【原文】凡与敌战,须要选拣勇将、锐卒,使为先锋,一则壮其志,一则挫敌威。法曰:“兵无选锋曰北。”①建安十二年,袁尚、熙②奔上谷郡③,〔引〕乌
- 《宋史》 ◎世家三 ○吴越钱氏 吴越钱俶字文德,杭州临安人。本名弘俶,以犯宣祖偏讳去之。祖镠,因黄巢之乱,据有吴越,昭宗授以杭、越
- 《明史》 ○曹文诏(弟文耀) 周遇吉 黄得功 曹文诏,大同人。勇毅有智略。从军辽左,历事熊廷弼、孙承宗,积功至游击。崇祯二年冬,从袁
- 《宋史》 ◎方技上 ○赵修己 王处讷(子熙元) 苗训(子守信) 马韶 楚芝兰 韩显符史序 周克明 刘翰 王怀隐 赵自化
- 《宋史》 ○宗室世系二十七 (表略)
- 《苏轼集》 ◎书后二十八首 【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】 日行于天,委照万物之上,光气所及,或流为庆云,结为丹砂,初岂有意哉!太宗皇帝以
- 《清史稿》 ◎诸王三 △太祖诸子二 镇国勤敏公阿拜 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(子镇国公聂克塞) 莽古尔泰 辅国悫厚将军塔拜 饶馀敏
- 《南史》 ○柳元景(元景弟子世隆 世隆子惔 惔弟惲 惲子偃 偃子盼 惲弟悽 悽弟忱 世隆从弟庆远 庆远子津 津子仲礼 敬礼
- 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 舞会后第二天清早,安娜.阿尔卡季耶夫娜打了个电报给她丈夫,说她当日就离开莫斯科.  
- 《欧阳修集》 ◎记二十首 【河南府重修使院记〈明道元年〉】 郡府统理民务,调发赋税,稽功会事,事无不举,代君理物,政教系之。汉承秦余,
- 《荀子》 大略。君人者,隆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霸,好利多诈而危。 欲近四旁,莫如中央,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,礼也。 天子外屏,诸侯
- 《沉船》 纳里纳克夏和安那达父女结识不久,就渐渐彼此变成了很亲密的朋友.在汉娜丽妮还没有认识纳里纳克夏以前,她总
- 《明史》 ○张四维(子泰徵 甲徵) 马自强(子怡 慥) 许国 赵志皋 张位朱赓(子敬循) 张四维,字子维,蒲州人。嘉靖三十二
- 《南齐书》 ◎魏虏 魏虏,匈奴种也,姓托跋氏。晋永嘉六年,并州刺史刘琨为屠各胡刘聪所攻,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于太原,猗卢入居代郡,亦
- 《宋史》 ○娄机 沈焕(舒璘附) 曹彦约 范应铃 徐经孙 娄机,字彦发,嘉兴人。乾道二年进士,授盐官尉。丁母忧,服除,调含山主簿
评论
发表评论
- 满则虑嗛,平则虑险,安则虑危荀子《荀子·仲尼》
- 梦里相思,故国王孙路。春无主!杜鹃啼处,泪洒胭脂雨。陈子龙《点绛唇·春日风雨有感》
- 璇室群酣夜,璜溪独钓时。
- 摘青梅荐酒,甚残寒,犹怯苎萝衣。汤恢《八声甘州·摘青梅荐酒》
- 同是人,类不齐,流俗众,仁者希。李毓秀《弟子规·亲仁》
- 政之于民,过急则 刻薄,伤缓则弛慢。令狐德棻《周书·列传·卷四十五》
- 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老子《老子·德经·第八十一章》
- 意长翻恨游丝短。尽日相思罗带缓。
- 野渡舟横,杨柳绿阴浓。谢逸《江神子·杏花村馆酒旗风》
- 今天下之士君子,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。墨子《墨子·22章 节用(下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