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文学>> 国学>> 子部>> 朱子语类:卷二十八 论语十

卷二十八 论语十

《朱子语类》 作者:宋·黎靖德编

  ◎公冶长上

  △子谓公冶长章

  问"子谓公冶长"章。曰:"子谓'可妻',必有以取之矣。'虽在缧绁之中',特因而举之,非谓以非罪而陷缧绁为可妻也。"〔南升〕

  南容为人,观其三复白圭,便是能谨其言行者。"邦有道",是君子道长之时,南容必不废弃;"邦无道",是小人得志以陷害君子之时,南容能谨其言行,必不陷於刑戮。〔南升〕

  问:"'子谓南容'章,集注云:'以其谨於言行。'如其三复白圭,固见其谨於言矣。谨於行处虽未见,然言行实相表里,能谨於言,必能谨於行矣。"曰:"然。"〔焘〕

  问:"公冶长可妻,伊川以'避嫌之事,贤者不为,况圣人乎'?自今人观之,闺门中安知无合著避嫌处?"曰:"圣人正大,道理合做处便做,何用避嫌!"问:"'古人门内之治恩掩义,门外之治义断恩'。宇恐闺门中主恩,怕亦有避嫌处?"曰:"固是主恩,亦须是当理方可。某看公浙人,多要避嫌。程子所谓'年之长幼,时之先后',正是解或人之说,未必当时如此。大抵二人都是好人,可托。或先是见公冶长,遂将女妻他;后来见南容亦是个好人,又把兄之女妻之。看来文势,恐是孔子之女年长,先嫁;兄之女少,在后嫁,亦未可知。程子所谓'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',实是如此。"〔宇〕

  叔蒙问程子避嫌之说。曰:"合当委曲,便是道理当如此。且如避嫌亦不能无。如做通判,与太守是亲戚,也合当避嫌。第五伦之事非不见得如此,自是常有这心在,克不去。今人这样甚多,只是徇情恁地去,少间将这个做正道理了,大是害事。所以古人於诚意、正心上更著工夫,正怕到这处。"〔宇〕

  子谓子贱章

  或问"鲁无君子,斯焉取斯"。曰:"便虽有圣人在,也须博取於人,方能成德。"

  问"鲁无君子,斯焉取斯"。曰:"居乡而多贤,其老者,吾当尊敬师事,以求其益;其行辈与吾相若者,则纳交取友,亲炙渐磨,以涵养德性,薰陶气质。"〔贺孙〕

  问"子谓子贱"章。曰:"看来圣人以子贱为'君子哉若人'!此君子亦是大概说。如'南宫适出,子曰:"君子哉若人!"'一般。大抵论语中有说得最高者,有大概说,如言贤者之类。若言子贱为君子,而子贡未至於不器,恐子贱未能强似子贡。又子贱因鲁多君子而后有所成就,不应鲁人强似子贡者如此之多。"〔南升〕

  子贡问赐也何如章

  叔蒙问:"子贡通博明达,若非止於一能者,如何却以器目之?莫是亦有穷否?"曰:"毕竟未全备。"〔贺孙〕

  子贡是器之贵者,可以为贵用。虽与贱者之器不同,然毕竟只是器,非不器也。〔明作〕

  问:"子贡得为器之贵者,圣人许之。然未离乎器,而未至於不器处,不知子贡是合下无规模,抑是后来欠工夫?"曰:"也是欠工夫,也是合下禀得偏了。一般人资禀疏通明达,平日所做底工夫,都随他这疏通底意思去。一般人禀得恁地驯善,自是随这驯善去。恰似人吃药,五脏和平底人,吃这药自流注四肢八脉去。若是五脏中一处受病受得深,吃这药都做那一边去,这一边自胜了,难得效。学者做工夫,正要得专去偏处理会。"〔宇〕

  或曰雍也章

  "仁而不佞",时人以佞为贤。"屡憎於人",是他说得大惊小敝,被他惊哧者岂不恶之。〔明作〕

  佞,只是捷给辩口者,古人所说皆如此,后世方以"谄"字解之。〔祖道〕

  佞是无实之辩。〔道夫〕

  林一之问:"孔子於仲弓'不知其仁',如何?"曰:"孔子既不保他,必是也有病痛。然这一章是不佞要紧。佞,不是谄佞,是个口快底人。事未问是不是,一时言语便抵当得去。'子路使子羔为费宰,子曰:"贼夫人之子!"子路曰:"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"子曰:"是故恶夫佞者!"'子路未问是与不是,临时撰得话来也好,可见是佞。"〔宇〕

  问:"'为人君,止於仁'。若是未仁,则不能视民犹己,而不足为君。然夫子既许仲弓南面,而又曰'未知其仁',如何?"曰:"言仁有粗细,有只是指那慈爱而言底,有就性上说底,这个便较细腻。若有一毫不尽,不害为未仁。只是这个仁,但是那个是浅底,这个是深底,那个是疏底,这个是密底。"〔义刚〕

  子使漆雕开仕章

  陈仲卿问"子使漆雕开仕"章。曰:"此章当於'斯'字上看。'斯',是指个甚么?'未之能信'者,便是於这个道理见得未甚透彻,故信未及。看他意思,便把个仕都轻看了。"〔时举〕

  "吾斯之未能信",他是不肯更做小底。所谓"有天民者,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"。〔道夫〕

  或问:"'吾斯之未能信',如何?"曰:"'斯'之一字甚大。漆雕开能自言'吾斯之未能信',则其地已高矣。'斯',有所指而云,非只指诚意、正心之事。事君以忠,事父以孝,皆是这个道理。若自信得及,则虽欲不如此做,不可得矣。若自信不及,如何勉强做得!欲要自信得及,又须是自有所得无遗,方是信。"〔祖道〕去伪同。

  问:"'子使漆雕开仕。对曰:"吾斯之未能信。"'斯者,此理也。漆雕开能指此理而言,便是心目之间已有所见。未能信者,未能真知其实然,而自保其不叛。以此见'漆雕开已见大意',方欲进进而不已。盖见得大意了,又要真知到至实无妄之地,它日成就其可量乎!此夫子所以悦其笃志也。"〔祖道〕按:此无答语,姑从蜀本存之。

  或问"吾斯之未能信"。曰:"知得深,便信得笃。理合如此者,必要如此;知道不如此,便不得如此,只此是信。且如人孝,亦只是大纲说孝,谓有些小不孝处亦未妨。又如忠,亦只是大纲说忠,谓便有些小不忠处,亦未妨。即此便是未信。此是漆雕开心上事。信与未信,圣人何缘知得。只见他其才可仕,故使之仕。他揆之於心,有一毫未得,不害其为未信,仍更有志於学,圣人所以说之。"又问:"谢氏谓'其器不安於小成',何也?"曰:"据他之才,已自可仕。只是他不伏如此,又欲求进。譬如一株树,用为椽桁,已自可矣。他不伏做椽桁,又要做柱,便是不安於小成也。"〔文蔚〕

  立之问"吾斯之未能信"。曰:"漆雕开已见得这道理是如此,但信未及。所谓信者,真见得这道理是我底,不是问人假借将来。譬如五穀可以饱人,人皆知之。须是五穀灼然曾吃得饱,方是信得及。今学者尚未曾见得,却信个甚么!若见人说道这个善,这个恶,若不曾自见得,都不济事,亦终无下手处矣。"〔时举〕

  信者,自保得过之意,知与行皆然。自保得知得,自保得行得。漆雕开只是见得分明,然亦不敢自保如此,故曰:"吾斯之未能信。"盖其丝毫隐微之间,自知之尔。〔端蒙〕

  问:"窃意开都见得许多道理,但未能自保其终始不易。"曰:"他於道理,已自透彻了。"又问:"他说未能信,恐是自觉行处有些勉强在。"曰:"未须说行,在目即便有些小窒碍处。"〔胡泳〕

  敬之问此章。曰:"也不是要就用处说。若是道理见未破,只且理会自身己,未敢去做他底。亦不是我信得了,便定著去做。道理自是如此。这里见得直是分晓,方可去做。"宇因问:"明道所言'漆雕开曾点已见大意',二子固是已见大体了。看来漆雕开见得虽未甚快,却是通体通用都知了。曾点虽是见得快,恐只见体,其用处未必全也。"先生以为然。问寓有何说,宇曰:"开之未信,若一理见未透,即是未信。"曰:"也不止说一理。要知信不过,不真知决是如此。'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,得天下不为'。须是真见得有不义不辜处,便不可以得天下。若说略行不义,略杀不辜,做到九分也未甚害,也不妨,这便是未信处。这里更须玩味省察,体认存养,亦会见得决定恁地,而不可不恁地。所谓脱然如大寐之得醒,方始是信处耳。"问:"格物、穷理之初,事事物物也要见到那里了。"曰:"固是要见到那里。然也约摸是见得,直到物格、知至,那时方信得及。"〔宇〕

  漆雕开"吾斯之未能信",斯是甚底?他是见得此个道理了,只是信未及。他眼前看得阔,只是践履未纯熟。他是见得个规模大,不入这小底窠坐。曾皙被他见得高,下面许多事皆所不屑为。到他说时,便都恁地脱洒。想见他只是天资高,便见得恁地,都不曾做甚工夫,却与曾子相反。曾子便是著实步步做工夫,到下梢方有所得。曾皙末流便会成庄老。想见当时圣人亦须有言语敲点他,只是论语载不全。〔贺孙〕

  问"吾斯之未能信"。曰:"信是於这个道理上见得透,全无些疑处。他看得那仕与不仕,全无紧要。曾点亦然。但见得那日用都是天理流行,看见那做诸侯卿相不是紧要,却不是高尚要恁地说,是他自看得没紧要。今人居乡,只见居乡利害;居官,只见居官利害,全不见道理。他见得道理大小大了,见那居官利害,都没紧要,仕与不仕何害!"〔植〕

  "知,只是一个知,只是有深浅。须是知之深,方信得及,如漆雕开'吾斯之未能信'是也。若说道别有个不可说之知,便是释氏之所谓悟也。"问:"张子所谓'德性之知不萌於闻见',是如何?"曰:"此亦只是说心中自晓会得后,又信得及耳。"〔广〕

  问:"漆雕循守者乎?"曰:"循守是守一节之廉,如原宪之不容物是也。漆雕开却是收敛近约。"〔伯羽〕道夫录云:"原宪不能容物,近於狷。开却是收敛近约。"

  问:"注谓信是'真知其如此,而无毫发之疑',是如何?"曰:"便是'朝闻道'意思。须是自见得这道理分明,方得。"问:"是见得吾心之理,或是出仕之理?"曰:"都是这个理,不可分别。漆雕开却知得,但知未深耳,所以未敢自信。"问:"程子云'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',如何?"曰:"也是见得这意思。漆雕开,想见他已知得八分了。"因说:"物格、知至,他只有些子未格,有些子未至耳。伊川尝言虎伤者,曾经伤者,神色独变,此为真见得,信得。凡人皆知水蹈之必溺,火蹈之必焚。今试教他去蹈水火,定不肯去。无他,只为真知。"〔宇〕集注。

  或问:"'吾斯之未能信',注云:'未有以真知其实然,而保其不叛也。'圣门弟子虽曰有所未至,然何至於叛道?"曰:"如此,则曾子临终更说'战战竞竞,如履薄冰'做甚么?"或曰:"起居动作有少违背,便是叛道否?"曰:"然。"集注系旧本。〔僩〕

  问:"'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'。如何是'已见大意'?"曰:"是他见得大了,谦之录云:"是大底意思。"便小杀不得。论语中说曾点处亦自可见。如漆雕开只是此一句,如何便见得他已见大意处?然工夫只在'斯'字与'信'字上。且说'斯'字如何?" 〈螢,中"虫改田"〉等各以意对。曰:"斯,只是这许多道理见於日用之间,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之理。信,是虽已见得如此,却自断当恐做不尽,不免或有过差,尚自保不过。虽是知其已然,未能决其将然,故曰'吾斯之未能信'。"〔〈螢,中"虫改田"〉〕

  杨丞问:"如何谓之大意?"曰:"规模小底,易自以为足。规模大,则功夫卒难了,所以自谓未能信。"〔璘〕

  问:"'漆雕开已见大意',如何?"曰:"大意便是本初处。若不见得大意,如何下手作工夫。若已见得大意,而不下手作工夫,亦不可。孔门如曾点漆雕开皆已见大意。"某问:"开自谓未能信,孔子何为使之仕?"曰:"孔子见其可仕,故使之仕。它隐之於心,有未信处。"〔可学〕

  问"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"。曰:"漆雕开,想是灰头土面,朴实去做工夫,不求人知底人,虽见大意,也学未到。若曾皙,则只是见得,往往却不曾下工夫。"〔时举〕

  或问:"子说开意如何?"曰:"明道云:'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。'又云:'孔子与点,盖与圣人之志同,便是尧舜气象。'看这语意是如何?看得此意,方识得圣人意。"〔贺孙〕

  王景仁问:"程子言'曾点与漆雕开已见大意',何也?"曰:"此当某问公,而公反以问某邪?此在公自参取。"既而曰:"所谓'斯之未信',斯者,非大意而何?但其文理密察,则二子或未之及。"又问:"大意竟是如何?"曰:"若推其极,只是'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'。"〔壮祖〕

  或问"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"。曰:"曾记胡明仲说'禹稷颜回同道'。其意谓禹稷是就事上做得成底,颜子见道,是做未成底,此亦相类。开是著实做事,已知得此理。点见识较高,但却著实处不如开。开却进未已,点恐不能进。"〔铢〕

  直卿问程子云云。曰:"开更密似点,点更规模大。开尤缜密。"〔道夫〕

  问:"漆雕开与曾点孰优劣?"曰:"旧看皆云曾点高。今看来,却是开著实,点颇动荡。"〔可学〕

  问:"恐漆雕开见处未到曾点。"曰:"曾点见虽高,漆雕开却确实,观他'吾斯之未能信'之语可见。"〔文蔚〕

  曾点开阔,漆雕开深稳。〔方子〕

  "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"。若论见处,开未必如点透彻;论做处,点又不如开著实。邵尧夫见得恁地,却又只管作弄去。〔儒用〕

  "曾点已见大意",却做得有欠缺。漆雕开见得不如点透彻,而用工却密。点天资甚高,见得这物事透彻。如一个大屋,但见外面墙围周匝,里面间架却未见得,却又不肯做工夫。如邵康节见得恁地,只管作弄。又曰:"曾子父子却相反。曾子初间却都不见得,只从小处做去。及至一下见得大处时,他小处却都曾做了。"〔赐〕

  曾点见得甚高,却於工夫上有疏略处。漆雕开见处不如曾点,然有向进之意。曾点与曾参正相反。曾参却是积累做去,千条万绪,做到九分八釐,只有这些子未透。既闻夫子一贯之旨,则前日之千条万绪,皆有著落矣。"忠恕而已矣",此是借学者之忠恕,以影出圣人自然之忠恕也。

  上蔡言漆雕开"不安於小成"。是他先见大意了,方肯不安於小成。若不见大意,如何知得他不肯安於小成?若不见大意者,只安於小成耳。如人食藜藿与食刍豢,若未食刍豢,只知藜藿之美;既食刍豢,则藜藿不足食矣。〔贺孙〕

  道不行章

  夫子浮巠,假设之言,且如此说,非是必要去。所以谓子路勇,可以从行,便是未必要去。〔明作〕

  问:"子路资质刚毅,固是个负荷容受得底人。如何却有那'闻之喜'及'终身诵之'之事?"曰:"也只缘他好勇,故凡事粗率,不能深求细绎那道理,故有如事。"〔广〕

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

  仲由可使治赋,才也。"不知其仁",以学言也。〔升卿〕

  孟武伯问三子仁乎,夫子但言三子才各有所长,若仁则不是易事。夫子虽不说三子无仁,但言"不知其仁",则无在其中矣。仁是全体不息。所谓全体者,合下全具此心,更无一物之杂。不息,则未尝休息,置之无用处。全体似个桌子四脚,若三脚便是不全。不息,是常用也。或置之僻处,又被别人将去,便是息。此心具十分道理在,若只见得九分,亦不是全了。所以息者,是私欲间之。无一毫私欲,方是不息,乃三月不违以上地位。若违时,便是息。不善底心固是私,若一等闲思虑亦不得,须要照管得此心常在。〔明作〕

  问"孟武伯问三子之仁,而圣人皆不之许,但许其才"云云。曰:"大概是如此。"又问:"虽全体未是仁,苟於一事上能当理而无私心,亦可谓之一事之仁否?"曰:"不然。盖才说个'仁'字,便用以全体言。若一事上能尽仁,便是他全体是仁了。若全体有亏,这一事上必不能尽仁。才说个'仁'字,便包尽许多事,无不当理无私了。所以三子当不得这个'仁'字,圣人只称其才。"〔僩〕

  问:"孔门之学,莫大於为仁。孟武伯见子路等皆孔门高第,故问之。孔子於三子者,皆许其才而不许其仁。"曰:"何故许其才不许其仁?"对曰:"三子之才,虽各能辨事,但未知做得来能无私心否?"曰:"然。圣人虽见得他有驳杂处,若是不就这里做工夫,便待做得事业来,终是粗率,非圣贤气象。若有些子偏驳,便不是全体。"〔南升〕

  林问子路不知其仁处。曰:"仁,譬如一盆油一般,无些子夹杂,方唤做油。一点水落在里面,便不纯是油了。浑然天理便是仁,有一毫私欲便不是仁了。子路之心,不是都不仁。'仁,人心也'。有发见之时,但是不纯,故夫子以不知答之。"〔卓〕

  "不知其仁"。仁如白,不仁如黑。白,须是十分全白,方谓之白。才是一点墨点破,便不得白了。〔夔孙〕

  或问:"由求所以未仁,如何?"曰:"只为它功夫未到。"问:"何谓工夫?"先生不答。久之,乃曰:"圣门功夫,自有一条坦然路径。诸公每日理会何事?所谓功夫者,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。由求只是这些功夫未到此田地,不若颜子,故夫子所以知其未仁。若能主敬以穷理,功夫到此,则德性常用,物欲不行,而仁流行矣。"〔铢〕

  子升问:"圣人称由也可使治赋,求也可使为宰。后来求乃为季氏聚敛,由不得其死。圣人容有不能尽知者。"曰:"大约也只称其材堪如此,未论到心德处。看'不知其仁'之语,里面却煞有说话。"〔木之〕

  子谓子贡曰章

  问:"'回赐孰愈'一段,大率比较人物,亦必称量其斤两之相上下者。如子贡之在孔门,其德行盖在冉闵之下。然圣人却以之比较颜子,岂以其见识敏悟,虽所行不逮,而所见亦可几及与?"曰:"然。圣人之道,大段用敏悟。晓得时,方担荷得去。如子贡虽所行未实,然他却极是晓得,所以孔子爱与他说话。缘他晓得,故可以担荷得去。虽所行有未实,使其见处更长一格,则所行自然又进一步。圣门自曾颜而下,便须逊子贡。如冉、闵非无德行,然终是晓不甚得,担荷圣人之道不去。所以孔子爱呼子贡而与之语,意盖如此。"〔僩〕

  居父问:"回也'闻一知十','即始见终',是如何?"曰:"知十,亦不是闻一件定知得十件,但言知得多,知得周遍。"又问:"圣人生知,其与颜子不同处,是何如?"曰:"圣人固生知,终不成更不用理会。但圣人较之颜子又知得多。今且未要说圣人,且只就自家地位看。今只就这一件事闻得,且未能理会得恰好处,况於其他!"〔贺孙〕集注。

  胡问:"回'闻一知十',是'明睿所照',若孔子则如何?"曰:"孔子又在明睿上去,耳顺心通,无所限际。古者论圣人,都说聪明,如尧'聪明文思','惟天生聪明时乂','亶聪明作元后','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'。圣人直是聪明!"〔淳〕

  问:"颜子'明睿所照',合下已得其全体,不知於金声玉振体段俱到否?"曰:"颜子於金声意思却得之,但於玉振意思却未尽。"贺孙问:"只是做未到,却不是见未到?"曰:"是他合下都自见得周备,但未尽其极耳。"〔贺孙〕

  "颜子明睿所照,子贡推测而知",此两句当玩味,见得优劣处。颜子是真个见得彻头彻尾。子贡只是暗度想像,恰似将一物来比并相似,只能闻一知二。颜子虽是资质纯粹,亦得学力,所以见得道理分明。凡人有不及人处,多不能自知,虽知,亦不肯屈服。而子贡自屈於颜子,可谓高明,夫子所以与其弗如之说。〔明作〕

  "明睿所照",如个明镜在此,物来毕照。"推测而知",如将些子火光逐些子照去推寻。〔僩〕

  问:"'子贡推测而知',亦是格物、穷理否?"曰:"然。若不格物、穷理,则推测甚底!"〔焘〕

  问:"谢氏解'女与回也孰愈'章,大抵谓材之高下,无与人德之优劣。颜子虽闻一知十,然亦未尝以此自多。而子贡以此论之,乃其所以不如颜子者。夫子非以子贡之知二,为不如颜子之知十也。此固非当时答问之旨,然详味谢氏语势,恐其若是。"曰:"上蔡是如此说。吴材老十说中亦如此论。"〔必大〕集义。

  吾未见刚者章

  子曰:"吾未见刚者。"盖刚是坚强不屈之意,便是卓然有立,不为物欲所累底人,故夫子以为未见其人。或人不知刚之义,夫子以为"枨也欲,焉得刚"!欲与刚正相反。最怕有欲!〔南升〕

  问:"刚亦非是极底地位,圣门岂解无人?夫子何以言未见?"曰:"也是说难得。刚也是难得。"又言:"也是难得。(淳录作:"无欲便是刚,真难得。")如那撑眉弩眼,便是欲。申枨便是恁地,想见他做得个人也大故劳攘。"义刚问:"秦汉以下,甚么人可谓之刚?"曰:"只看他做得如何。那拖泥带水底便是欲,那壁立千仞底便是刚。"叔器问:"刚莫是好仁,恶不仁否?盖刚有那勇猛底意思。"曰:"刚则能果断,谓好恶为刚,则不得。如这刀有此钢,则能割物;今叫割做钢,却不得。"又言:"刚与勇也自别。故'六言、六蔽'有'好刚不好学',又有'好勇不好学'。"〔义刚〕淳录略。

  "枨也欲"。欲者,溺於爱而成癖者也。〔人杰〕

  "吾未见刚者"。欲与刚正相反,若耳之欲声,目之欲色之类,皆是欲。才有些被它牵引去,此中便无所主,焉得刚!匜者以申枨为刚,必是外面悻悻自好。圣人观人,直从里面看出。见得它中无所主,只是色庄,要人道好,便是欲了,安得为刚!〔南升〕

  问"吾未见刚者"一章。曰:"人之资质,千条万别,自是有许多般,有刚於此而不刚於彼底,亦有刚而多欲,亦有柔而多欲,亦有刚而寡欲,亦有柔而寡欲,自是多般不同,所以只要学问。学问进而见得理明,自是胜得他。若是不学问,只随那资质去,便自是屈於欲,如何胜得他!扒学问则持守其本领,扩充其识,所以能胜得他而不为所屈也。此人之所贵者,惟学而已矣。"申枨也不是个榻翣底人,是个刚悻做事聒噪人底人。〔焘〕

  上蔡这处最说得好:"为物揜之谓欲,故常屈於万物之下。"今人才要贪这一件物事,便被这物事压得头低了。申枨想只是个悻悻自好底人,故当时以为刚。然不知悻悻自好,只是客气如此,便有以意气加人之意,只此便是欲也。〔时举〕。集注。

  或问:"刚与悻悻何异?"曰:"刚者外面退然自守,而中不诎於欲,所以为刚。悻悻者,外面有崛强之貌,便是有计较胜负之意,此便是欲也。"〔时举〕

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

  子贡谓此等不善底事,我欲无以加於人,此意可谓广大。然夫子谓"非尔所及",盖是子贡功夫未到此田地。学者只有个"恕"字,要充扩此心,渐渐勉力做向前去。如今便说"欲无加诸人",无者,自然而然。此等地位,是本体明净,发处尽是不忍之心,不待勉强,乃仁者之事。子贡遽作此言,故夫子谓"非尔所及",言不可以躐等。〔南升〕

  问:"子贡'欲无加诸人',夫子教之'勿施於人',何以异?"曰:"异处在'无'字与'勿'字上。伊川说'仁也','恕也',看得精。"〔大雅〕

  问:"此如何非子贡所能及?"曰:"程先生语录中解此数段,终是未剖判。唯伊川经解之言,是晚年仁熟,方看得如此分晓,说出得如此分明。两句所以分仁恕,只是生熟、难易之间。"洽。

  子贡曰"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",未能忘我故也。颜渊曰"愿无伐善,无施劳",能忘我故也。子路曰"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",未能忘物也。"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",能忘物也。〔镐〕此条可疑。

  至之问此章。曰:"正在'欲'字上,不欲时,便是全然无了这些子心。且如所不当为之事,人若能不欲为其所不当为,便是这个心都无了,是甚地位?未到这地位,便自要担当了,便不去做工夫。圣人所以答他时,且要它退一步做工夫。只这不自觉察,便是病痛。"怡。亦可疑。

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章

  子贡性与天道之叹,见得圣门之教不躐等。又见其言及此,实有不可以耳闻而得之者。〔道夫〕

  "性与天道",性,是就人物上说;天道,是阴阳五行。〔僩〕

  吉甫问性与天道。曰:"譬如一条长连底物事,其流行者是天道,人得之者为性。乾之'元亨利贞',天道也,人得之,则为仁义礼智之性。"〔盖卿〕佐录云:"天道流行是一条长连底,人便在此天道之中,各得一截子。"

  自"性与天道"言之,则天道者,以天运而言。自"圣人之於天道"言之,则天道又却以性分而言。这物事各有个顿放处。〔人杰〕

  问性与天道。曰:"'天有四时,春夏秋冬,风雨霜露,无非教也。地载神气,神气风霆,风霆流形,庶物露生,无非教也'。此可以观性与天道。"〔雉〕

  宇问:"集注说,性以人之所受而言,天道以理之自然而言。不知性与天道,亦只是说五常,人所固有者,何故不可得闻?莫只是圣人怕人躐等否?"曰:"这般道理,自是未消得理会。且就它威仪、文辞处学去。这处熟,性、天道自可晓。"又问:"子贡既得闻之后,叹其不可得闻,何也?"曰:"子贡亦用功至此,方始得闻。若未行得浅近者,便知得他高深作甚么!教圣人只管说这般话,亦无意思。天地造化阴阳五行之运,若只管说,要如何?圣人於易,方略说到这处。'子罕言利,与命,与仁'。只看这处,便见得圣人罕曾说及此。"又举"子所雅言,诗、书、执礼,皆雅言也"。"这处却是圣人常说底。后来孟子方说那话较多。"〔宇〕

  问:"集注谓'天道者,天理自然之本体',如何?"曰:"此言天运,所谓'继之者善也',即天理之流行者也。性者,著人而行之。"〔人杰〕

  问:"'夫子之文章',凡圣人威仪言辞,皆德之著见於外者,学者所共闻也。至於性与天道,乃是此理之精微。盖性者是人所受於天,有许多道理,为心之体者也。天道者,谓自然之本体所以流行而付与万物,人物得之以为性者也。圣人不以骤语学者,故学者不得而闻。然子贡却说得性与天道如此分明。必是子贡可以语此,故夫子从而告之。"曰:"文振看得文字平正,又浃洽。若看文字,须还他平正;又须浃洽无亏欠,方得好。"〔南升〕

  问:"子贡是因文章中悟性、天道,抑后来闻孔子说邪?"曰:"是后来闻孔子说。"曰:"文章亦性、天道之流行发见处?"曰:"固亦是发见处。然他当初只是理会文章,后来是闻孔子说性与天道。今不可硬做是因文章得。然孔子这般也罕说。如'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',因系易方说此,岂不是言性与天道。又如'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','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',岂不言性与天道。"〔淳〕

  器之问:"性与天道,子贡始得闻而叹美之。旧时说,性与天道,便在这文章里,文章处即是天道。"曰:"此学禅者之说。若如此,孟子也不用说性善,易中也不须说'阴阳不测之谓神'。这道理也著知。子贡当初未知得,到这里方始得闻耳。"〔宇〕

  问:"孔子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,而孟子教人乃开口便说性善,是如何?"曰:"孟子亦只是大概说性善。至於性之所以善处,也少得说。须是如说'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'处,方是说性与天道尔。"〔时举〕

  叔器问:"谢氏文章性、天道之说,先生何故不取?"曰:"程先生不曾恁地说。程先生说得实,他说得虚。"安卿问:"先生不取谢氏说者,莫是为他说'只理会文章,则性、天道在其间否'?"曰:"也是性、天道只在文章中。然圣人教人也不恁地。子贡当时不曾恁地说。如'天命之谓性',便是分明指那性。'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',便是说道理。'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',便是性与天道。只是不迎头便恁地说。"〔义刚〕

  《朱子语类》 宋·朱熹

猜你喜欢:

  • 《三国演义》 却说蒯良曰:“今孙坚已丧,其子皆幼。乘此虚弱之时,火速进军,江东一鼓可得。若还尸罢兵,容其养成气力,荆州之患也。”表曰:“吾有黄祖在
  • 《淮南子》 夫道者,覆天载地,廓四方,柝八极,高不可际,深不可测,包裹天地,禀授无形;原流泉浡,冲而徐盈;混混滑滑,浊而徐清。故植之而塞于天地,
  • 《陈书》 ◎周铁虎 程灵洗 子文季 周铁虎,不知何许人也,梁世南渡。语音伧重,膂力过人,便马槊,事梁河东王萧誉,以勇敢闻,誉板为府中
  • 《旧五代史》 安金全,代北人。世为边将,少骁果,便骑射。武皇时为骑将,屡从征讨。庄宗之救潞州及平河朔,皆有战功,累为刺史,以老病退居太原。天祐中,
  • 《论衡》    【题解】  本篇王充列举十六个事例,指
  • 《旧五代史》 光化元年正月,帝遣葛从周统诸将略地于山东,遂次于邢、洺。三月,昭宗以帝兼领天平军节度使,余如故。四月,沧州节度使卢廷彦为燕军所攻,弃
  • 《上尉的女儿》    日子在无任何特殊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走过.但到第二年夏初,基里拉.彼得洛维奇的家庭生活中发生了诸多变化.&
  • 《清史稿》 ◎地理十三 △江西 江西省:禹贡扬州之域。明置江西巡抚,承宣布政使司,南赣巡抚。清初因之。顺治四年,置江南河南江西总督。
  • 《尚书》 王曰:“封,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,以厥臣达王惟邦君,汝若恒越曰:我有师师、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尹、旅。”曰:‘予罔厉 * 。’亦厥君先敬
  • 《魏书》 ◎朱瑞 叱列延庆 斛斯椿 贾显度 樊子鹄 贺拔胜 侯莫陈悦 侯渊 朱瑞,字元龙,代郡桑干人。祖就,字祖成,卒于沛
  • 《旧五代史》 赵光逢,字延吉。曾祖植,岭南节度使。祖存约,兴元府推官。父隐,右仆射。光逢与弟光裔,皆以文学德行知名。(《旧唐书》:光裔,光启三年进
  • 《傲慢与偏见》    伊丽莎白现在心中完全有数,宾利小姐,因嫉生恨,自然而然可以想到,她这次去彭伯利一定会受到怎样的冷遇,也
  • 《三国演义》 却说孔明用减兵添灶之法,退兵到汉中;司马懿恐有埋伏,不敢追赶,亦收兵回长安去了,因此蜀兵不曾折了一人。孔明大赏三军已毕,回到成都,入
  • 《旧五代史》 ◎乐志上 古之王者,理定制礼,功成作乐,所以昭事天地,统和人神,历代已来,旧章斯在。洎唐季之乱,咸、镐为墟;梁运虽兴,《英》、
  • 《后汉书》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游冠 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
  • 《北史》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,孝文皇帝第二子也。母曰高夫人。初,梦为日所逐,避于床下。日化为龙,绕己数匝,寤而惊悸,遂有娠。太和七年闰四月,生帝
  • 《水经注》 ○谷水 △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、谷阳谷。 《山海经》曰:傅山之西,有林焉,曰墦冢,谷水出焉,东流注于洛,其中多珚玉。
  • 《文心雕龙》 智术之子,博雅之人,藻溢于辞,辞盈乎气。苑囿文情,故日新殊致。宋玉含才,颇亦负俗,始造对问,以申其志,放怀寥廓,气实使之。及枚乘摛艳
  • 《红楼梦》 话说黛玉到潇湘馆门口,紫鹃说了一句话,更动了心,一时吐出血来,几乎晕倒。亏了还同着秋纹,两个人挽扶着黛玉到屋里来。那时秋纹去后,紫鹃
  • 《简爱》    一星期过去了,罗切斯特先生仍沓无音讯.十天过去了,他依旧未归.费尔法克斯太太说,就是他从里斯直接去了伦

评论

发表评论
手机版 国学 文学名著 词典网 www.CiDianWang.com